首頁 資訊 關注 名家 行業(yè) 機構 大觀 圖片 視頻

聚焦

旗下欄目: 聚焦 市場 評論 軼聞

開幕式 | 仰望與遠眺——徐福厚油畫藝術展在中國油畫院美術館開幕

來源:中國藝術資訊網(wǎng) 作者:柏玲 人氣: 發(fā)布時間:2019-11-19

  開幕現(xiàn)場
 

  嘉賓訪談
 

  嘉賓合影
 

  2019年11月16日下午四點,“仰望與遠眺——徐福厚油畫藝術展”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河北省美術家協(xié)會、河北師大美術與設計學院、河北省美術研究所、河北師大當代美術研究所、河北傳媒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主辦,麓美術館承辦,上海視平線畫廊協(xié)辦,學術主持為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先生,策展人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先生。

  此次展覽,展出徐福厚先生作品100余幅,可以說這是徐福厚先生多年來不斷進行藝術探索、不斷閱讀和思考的一次重要匯總,也是徐福厚先生在長期投入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成果展示。

  學術主持冀少峰先生表示徐福厚的藝術是和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進程密切相關的,他親歷見證參與了當代藝術的這種變化,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又能自覺抵制不同藝術思潮的誘惑。他并沒有一味地盲目崇敬古典藝術,亦沒有一味地跟風當代藝術的熱潮。而是能夠獨步于各種潮流之外。他始終強調(diào)自已只是個繪制者,這也為自我獨特的語言陳述提供了言說的場所。也為他創(chuàng)造那種樸茂深邃,莊嚴渾厚,壯闊磅礴之氣,及彌漫著強烈的歷史的滄桑感之韻致,試圖保留那種久違的古典之精神提供了條件?梢哉f徐福厚在題材與形式,題材與精神的方面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文化鏈接點。他的視覺表述方式也和他所追求的精神內(nèi)涵是統(tǒng)一的。

  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張子康,學術主持冀少峰;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副院長石磊;河北省文聯(lián)副主席、河北省美協(xié)主席祁海峰;評論家賈方舟、鄧平祥、殷雙喜、劉禮賓;策展人楊建國、楊維民;福美實業(yè)集團董事長、麓美術館館長吳永輝;藝術家孫建平、石沖、石磊、李貴君、王煥青、傅雷、孫綱、高迎進、李連志、常磊、孫文剛、徐曉東、劉欣、王健、白冰洋、楊金宇、黃遠鵬、楊彬、王建彬、黃勝賢、李孟軍、郭寶君、劉明才、任思鴻、賈蒼海、賈雨鳴;收藏家馬鴻鳴、張連文,策展人鄭妍,藝術家白云鄉(xiāng)、張國君、李彥鵬、王福明、張立農(nóng)、黃興國、贠冬鳴、王立明、翟建平、汪素芳、白云浩、崔強、張愛民、牛合印、劉學軍等,出席開幕式的還有全國美術界的代表、媒體人士、社會各界公眾400余人。

  此次展覽展出了徐福厚先生100余幅作品,分為五個篇章,第一篇章《致敬·復述》以重新解讀經(jīng)典名著為母題的大型系列作品,比如《致歌德》、《百年孤獨》、《三吏三別》等。以人類歷史上經(jīng)典名著為載體,展示了作者獨立的精神追求,以及在繪畫語言建設上的最新成果。第二篇章《誕生·人群》徐福厚先生真正進入創(chuàng)作風格的形成期是1987—1990年在武漢讀研究生時期。藝術家表示“風起云涌的現(xiàn)代主義風潮和年輕激蕩的生命激情,在彼時沖撞相遇。那時的創(chuàng)作、閱讀和思考,使我第一次體驗到人的生命與悲劇命運搏斗中油然而生的豪邁之情。”第三篇章《環(huán)視·頭像》是大型的頭像作品如《少年之望》、《二千又十五年的大視野》;第四篇章 《還鄉(xiāng)·風景》這一篇章展示了藝術家05年至19年的風景創(chuàng)作,是作者精神還鄉(xiāng)的視覺化成果;是作者精神還鄉(xiāng)的繪畫表達《山下人問》、《 麥子熟了》;第五篇章《手稿·水彩》作品是《筆記者系列》。

  本次展覽持續(xù)展到12月1日,歡迎廣大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
 

  開幕式由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先生主持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常磊先生致辭
 

  中國油畫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常磊先生,代表院長楊飛云先生致辭,在他看來徐福厚的藝術創(chuàng)作變化就像是他今天的這個主題,“仰望與遠眺”,藝術家內(nèi)心深處是被類似于終極時代的這樣一種物體引領著,讓他去仰望,通過遠眺,可以看到甚至于在未來觸摸到一些東西,比如說語言本身,這是可以追尋到的,他表示通過作品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的邏輯脈絡就是自然和形象逐漸地往后退,本體語言和某種隱喻的觀念逐漸地往前進。
 

  河北省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祁海峰先生致辭
 

  河北美協(xié)主席祁海峰先生代表河北省文聯(lián)、河北省美術家協(xié)會對徐福厚老師展覽的開幕表示熱烈祝賀,他講到”從徐老師個人角度講,他為河北美術的培養(yǎng)、隊伍的建設做出了貢獻,桃李滿天下。在我們河北這個角度來說,徐老師是一個大家,也是我們學習的一個榜樣。徐老師不僅僅是油畫家,還是一個詩人,他是把文學、中國畫、油畫結(jié)合,在作品當中有所體驗,我覺得徐老師是在藝術道路上不懈地追求的一個人,他一直是在走在最前沿一個狀態(tài)。從這一點上也向徐老師致敬。”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先生致辭
 

  策展人張子康館長認為徐福厚先生的作品是不斷地在變化,不斷地在探索。他不是簡單的一個受影響的藝術家,他打通了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的一個邊界,可以從中西方雙重思考當中探索自己的繪畫。他談到:”我看了他的畫以后,我就感受到了,這幾年整個藝術發(fā)展跟我們主流的當代藝術發(fā)展,還有國際藝術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我覺得他跟其他藝術家不同之處就在于他一直尋找自己的軌跡。尤其是這一次,我有幸做這個策展人,我讀了他的詩,我雖然不是特別懂詩,但讀后非常的感動,這種感動同樣存在繪畫里面。在你心靈之上,還有視覺上另外一種思考的時候,看到的不是原來那種思考模式,而是建立一種新的路徑,讓你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思考。徐老師在深度思考自己繪畫的獨立性方面,給了我們當代藝術當今發(fā)展一個很好的啟示,很好的借鑒。”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評論家殷雙喜先生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評論家殷雙喜教授談到:“今天看這個展覽別有一番滋味,因為我們是同年生的,作為同代人,我和他幾十年的交往,看到他的藝術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真的有很多人生的感觸,一眨眼我們都是老了,曾經(jīng)在學校里面跟同學們面前激情地朗誦詩歌的徐福厚也老了。所以,我也是非常的感慨,人生非常的短暫,人生非常的短暫。我們都會老去,但是,只有詩歌和藝術是永恒。我覺得這個藝術的歷程,展現(xiàn)了一個執(zhí)著者的追求,是一個荒原上的行走者,我們生活一天一點地豐富,我們的物質(zhì)越來越多地堆積,是感覺到心靈的某種渴望,是一種在貧瘠的荒原上,他眼睛眺望著遠方,有來的地方,也有將要去的地方。”他還談到徐福厚的作品是一種模糊美學,“這種混沌和模糊中間恰恰是包括著真正的真實,這種真實是包括著歷史和時間的因素,我們大多數(shù)藝術表達一種瞬間的藝術,但是,徐福厚試圖在瞬間當中去尋找永恒。”他還談到“看徐福厚的作品,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苦澀的藝術,像咖啡,像普洱茶,他在苦與澀中品嘗著人生百味。所以,我個人覺得徐福厚的作品既不漂亮,也不好看。就像當年黃賓虹作品,大多數(shù)人都是很難理解的。他是屬于少數(shù)有準備,有修養(yǎng),有思考的人的。面對徐福厚的作品,需要我們作為一個觀眾,不可以用簡單消費的眼光看,而是要調(diào)動自己的身心和修養(yǎng)去跟他共鳴。我個人覺得徐福厚的作品在多少年以后,一定是會指向某種永恒,成為我們遠望,仰望和遠眺的對象。”
 

  評論家賈方舟先生致辭
 

  評論家賈方舟先生表示:“在這個展覽上徐福厚先生給我們提供了兩部交響樂,一部是關于蒼山大地的,輝煌的交響樂,這個交響樂表達了人生的情懷,人文的情懷。另一部是關于歲月人生,表達了對自然,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關照”。賈方舟先生認為這兩部交響樂可以概括藝術家徐福厚先生一生在藝術上的追求。
 

  評論家鄧平祥先生致辭
 

  評論家鄧平祥表示他個人非常關注和敬重徐福厚先生,他認為徐福厚先生是一個有精神人格和文化人格的藝術家,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多見,仰望星空的藝術家,更是我們這個時代難得的藝術家。
 

  藝術家徐福厚先生致辭
 

  “我們大家都熱愛藝術,我們各自在日常對于藝術的道路上前行,在前行的過程當中,我們經(jīng)常是會相互地望一眼,點點頭,給對方力量。今天就是這樣一個時刻,只是今天比以往更令我感動,更令我溫暖,更使我充滿了力量,謝謝大家。”
 

 
 
 
 
 
 

 

  作品欣賞:
 

  致波提切利 布面油畫 210x480cm 2019年
 

  生于1954第一樂章 布面油畫 200x450cm 2012年
 

  二千又十五年的大視野之一 布面油畫 200x150cm 2015年
 

  山下人問 布面油畫 150x425cm 2005年

責任編輯: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