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關注 名家 行業(yè) 機構 大觀 圖片 視頻

媒體

旗下欄目:

他拯救了中國畫——吳穎邀呂鳳子著《中國畫法研究》

來源:華夏經(jīng)典藝術網(wǎng) 作者:木子 人氣: 發(fā)布時間:2024-11-08

在中國畫壇的浩瀚星空中,呂鳳子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星辰,他的藝術造詣深邃而廣博,教育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而作為呂鳳子的得意門生,吳穎在藝術的道路上,與《中國畫法研究》這本書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本書不僅是他藝術生涯的指南,更是他與恩師之間深厚情誼的見證,共同書寫了一段捍衛(wèi)中國畫傳承的佳話。

吳穎,原名文蔚,號建安老人,1931年出生于安徽亳州,是中國著名書畫家、藝術大師、建安畫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是中國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和藝術教育家,職業(yè)教育的重要發(fā)軔者,新金陵畫派的先驅(qū)和最重要締造者之一呂鳳子的得意門生,與師兄徐悲鴻、傅抱石、吳冠中、李可染、劉開渠、張書旂、王朝聞并稱“呂門八杰”。是呂鳳子美學思想重要繼承者和發(fā)揚者。

吳穎在魯迅故居

呂鳳子先生,作為一位思想開明、兼具新文化觀念的杰出人文學者,以及享譽畫壇的中國畫家與書法家,其著作《中國畫法研究》無疑是20世紀中國繪畫理論領域中的一座豐碑。此書不僅奠定了“新金陵畫派”的理論基礎,更為現(xiàn)代中國繪畫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如同一股清泉,滋潤了中國畫這片古老的土地,彰顯了維護中國畫獨特地位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自1955年下半年起,呂鳳子便傾注心血于《中國畫法研究》的撰寫,直至1957年7月終成稿。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歷史時期,這本書的出版無疑為中國畫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它如同一座燈塔,照亮了中國畫前行的道路,使中國畫在困境中找到了方向。

1947年正則藝專師生合影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受極端“左”傾思潮的影響,民族虛無主義在美術界蔓延,中國畫因被質(zhì)疑其科學性而面臨被取消的危機。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吳穎挺身而出,寫信給呂鳳子先生,懇請他撰寫一篇關于中國畫技法的文章,以對抗這股“左”的思潮。呂鳳子先生收到信后,不顧病體,毅然決然地投入到《中國畫法研究》的撰寫中。他以筆為劍,對取消中國畫的錯誤論斷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回應與批判。此書不僅是在中國畫遭遇巨大阻力、陷入困境時的一部理論力作,更以其建設性的理論構建,推動了中國畫理論研究邁向新的發(fā)展階段。

1978年吳穎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照片(左一為吳穎)

在呂鳳子給吳穎的回信中,他深情地寫道:“畫者,非但技藝之展現(xiàn),實為心性之流露,時間之印記。”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吳穎的心靈。他意識到,藝術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藝術家心性修養(yǎng)與時間意識的體現(xiàn)。在呂鳳子的悉心指導下,吳穎開始更加注重心性修養(yǎng),力求在畫作中達到真、善、美的統(tǒng)一。他深知,只有真正理解了時間,才能在畫布上留下永恒的印記。

1983年吳穎在榮寶齋辦個展同友人合影

1957年10月11日,南京的一場畫家、理論家座談討論會上,吳穎再次闡述了自己對“心性修養(yǎng)與時間意識體悟”的理解以及中國畫作為我國特色藝術傳承的重要性。他指出,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必須將自己的心性修養(yǎng)融入其中,使畫作成為自己情感與思想的真實寫照。同時,藝術家還要具備敏銳的時間意識,能夠捕捉到時間的流逝與變遷,將其凝固在畫布之上,讓觀者能夠感受到生生不息、興發(fā)涌現(xiàn)的時間性過程。此外,他強調(diào)中國畫作為我國的特色藝術,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和傳承國畫藝術,讓這一瑰寶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中國畫法研究》的問世,不僅為中國畫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總結,更在繪畫實踐上實現(xiàn)了重大突破。它與傅抱石倡導的“新金陵畫派”兩萬三千里中國畫寫生活動相得益彰,共同維護了中國畫的存在與發(fā)展。呂鳳子先生憑借深厚的繪畫實踐經(jīng)驗和中國畫理論素養(yǎng),為新中國特殊歷史時期中國畫的傳承與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藝術思想和教育理念,如同璀璨的星辰,永遠照亮著中國畫壇的天空。

如今,當我們再次翻開《中國畫法研究》這本經(jīng)典之作時,不禁為呂鳳子和吳穎的師徒情誼以及他們?yōu)橹袊媯鞒兴龀龅呢暙I而感動。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在藝術的道路上,只有堅守信念、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加輝煌的成就。而《中國畫法研究》這本書,也將永遠成為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寶貴財富。

吳穎作品欣賞:

責任編輯:木子

最火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