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關注 名家 行業(yè) 機構 大觀 圖片 視頻

聚焦

旗下欄目: 聚焦 市場 評論 軼聞

輪回——2018后水墨時代展在第零空間開幕及閉幕

來源:中國藝術資訊網(wǎng) 作者:柏玲 人氣: 發(fā)布時間:2018-12-31

  藝美中國網(wǎng)(北京)報道:2018年12月31日下午三點,由中國文化藝術走向研究中心主辦,《輪回——2018后水墨時代展》于北京798藝術區(qū)第零空間開幕。

  美術理論家、策展人賀疆女士與到場參展藝術家合影留念

  本次活動參展墨家有:門秀敏、溫中良、姜云宗、姚衛(wèi)國、高 宏、王路剛、韓靜霆、隋 牟、沈 鋒、梁建平、楊素群、石軍良。

  展覽主題“輪回”,與這個美術策展史上首例“開幕即閉幕”的展覽,開了策展史用傳統(tǒng)印章做logo的先河,開放式的布展方式,引領了布展新風尚。后水墨時代理論,為策展人賀疆提出的理論架構,對中國優(yōu)秀的古典文化做現(xiàn)代性的書寫與解讀,為中國水墨出路和方向提供有利的參考方案。后水墨時代展成為時代的橫截面,成為一個藝術新時代的坐標.

  開幕式由美術理論家,策展人賀疆女士主持并發(fā)言

  美術理論家、策展人賀疆女士接受媒體采訪

  后水墨時代的終極意義

  文/賀 疆

  中國的水墨發(fā)展軌跡走得是一條輪回之路。

  “太古無法,太樸不散”是孕育著生命的大地,它既是人類早期藝術的邏輯起點,又是哲學、文化和歷史的起點。作為哲學和文化表征的中國水墨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流遷演變中,它依托于中國哲學和文化的深厚背景,形成了自己極其獨特的美學理論、表現(xiàn)風格、藝術語言。

  現(xiàn)當代的水墨,是掙扎的、徘徊的、迷茫的。在種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中國的傳統(tǒng)水墨技法和水墨理念經(jīng)歷顛覆、解構、消解等等劫數(shù),純觀念的藝術表達,已然偏離了方向。在當今語境下,水墨的探索基石,應該是立足本土、審視傳統(tǒng)、追問文化、觀照自身。

  今下水墨的釋讀,與其說是對水墨當下的思考和探索的踐行,不如說是涵育的一部深入淺出的治學之作,須得大匠運斤、舉重若輕。釋讀,首要要求對主題內(nèi)涵的題解的精準定位,那是東方哲學觀的圖釋。重釋要做到立足文本自身,從內(nèi)容出發(fā)。涵詠古典精華,出入諸家之說而自帶主張的誠意治墨方式,以平淡心境和涂墨方式,用最自然的語言,做出最自然的表達。

  重返內(nèi)心的藝術探索,從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切入點,并在向傳統(tǒng)方向的回溯中,重新尋回歸宿感。把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做創(chuàng)造性的現(xiàn)代性的書寫,這是對中國優(yōu)秀的古典文化做新時代語境下的語言體系的有益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性轉化,這毋庸置疑地是當下水墨藝術的出路和方向,也為水墨探索提供了一條可供參考的經(jīng)驗。這就是后水墨的終極意義。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喬曉光先生接受媒體采訪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后水墨時代”現(xiàn)象背后

  文/張子康

  文化架構決定藝術水準。

  從藝術史發(fā)展層面看,后水墨時代的提法,需要時間的考校和驗證。去年賀疆提出此觀點,且她策劃主持的2017年后水墨時代展于當年12月1日開幕。后來藝術圈也出現(xiàn)了此類展覽,也可謂一種現(xiàn)象。

  后來賀疆跟我探討這個展覽,我了解到這個理論背后的思想和她的思考。賀疆是一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很有自己見解的人,看她的文章就知道她的素養(yǎng)。我明白了她提出的“后水墨時代”的背后,其實是對中國優(yōu)秀的古典文化做新時代語境下的語言體系的探索和轉化,且不是一方面,而是全方位的。

  2017年的后水墨時代展,我沒有參與。2018年的后水墨時代展,我看了賀疆選擇的藝術家和藝術題材,各有特色,且與她的藝術主張比較契合。最重要的是她選取的藝術家,不唯名、不唯位、不唯權,一如她本人,很樸素很平和,但又不失個性,這種個性是骨子里的一種很鋒利東西。

  我個人覺得,藝術展覽價值所在,在于展覽策劃的原創(chuàng)性與其深度的思想觀念,如果都用一樣的觀念去展示,也是它的危機,因為非常容易被很快消解。而賀疆的后水墨時代展,每一次展覽都不同,從主題、內(nèi)容到形式。

  最重要的一點是,圍繞展覽,賀疆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來推進她的理論、推動她策劃的展覽。她說,是希望不斷通過展覽,不斷擴大和發(fā)掘新的藝術面貌來支撐這個理論。在業(yè)界,能象她這樣腳踏實地靠一點點做起,不浮不躁一步步走下去的實實在在是少見。后水墨時代,從另一個意義上講,也是賀疆自己的一個作品。這又不失之為一個現(xiàn)象。

  一個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有其來處,也有其歸途。且拭目以待吧。

  藝術家 門秀敏老師接受采訪

  藝術家 溫中良接受媒體采訪

  藝術家 姚衛(wèi)國老師接受媒體采訪

  藝術家 高宏接受媒體采訪

  藝術家 王路剛老師接受媒體采訪

  藝術家 隋牟老師接受媒體采訪

  藝術家 沈鋒老師接受媒體采訪

  藝術家 楊素群老師接受媒體采訪

  藝術家 石軍良接受媒體采訪

  “后水墨”的態(tài)度

  文/趙 力

  態(tài)度,決定一切。一個展覽的學術性,取決于策展人的態(tài)度。

  2017年《后水墨時代》展,是賀疆對家鄉(xiāng)的回饋,重新從家鄉(xiāng)出發(fā)。2018年的后水墨時代展,是去年的延續(xù)、延伸、拓寬和加深。去年參展6人,今年參展藝術家12人,作品面貌迥異。去年后水墨時代展的主題是“問道”,今年的后水墨時代展的主題是“輪回”。雖然只是兩屆,我已明了賀疆的意圖。

  河北邢臺,我并不熟悉的一個小城。一旦了解,那片土地深蘊的歷史文化厚度和人文底蘊令人吃驚。再度從家鄉(xiāng)出發(fā),原來暗含賀疆的態(tài)度: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遠;扎根大地,才能枝繁葉茂。不忘本,不放棄,堅定而執(zhí)著地走下去,這不僅是賀疆做事的態(tài)度,也是后水墨時代的態(tài)度。

  后水墨時代,這個理論的提出,其實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些年在藝術界,深諳今天的水墨已經(jīng)走進了怪圈,水墨的出路和方向在哪里,其實也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賀疆敢于提出,有自己的見解,且不斷讓新的藝術面貌來支撐自己的理論,每一次展覽選擇的藝術作品背后支撐都比較符合她的理論架構。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讓自己理論越來越飽滿,越來越堅挺。最重要的是,套用賀疆的一句話,你是什么態(tài)度,你就站成什么姿態(tài)。魯迅說,世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就成了路。那么,賀疆的后水墨時代,也是她和參展藝術家們一步步地趟出的一條路。

  去年的水墨問道,開啟了后水墨時代的帷幕。今年的輪回,似乎是讓水墨從元始生發(fā)新的力量。這是一脈相承,又是一脈深化和延展。明年她會定什么主題呢?我不禁開始有些好奇和期待。

  展廳現(xiàn)場

 
 
 
 
 
 
 
 
 
 
責任編輯: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