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一位被冠以“閑田隱者”之名的藝術家,其人生旅程始于1934年的河北文安。幼年時期,命運對他并不溫柔,六歲那年,他失去了親生父親的庇護。在那個家庭資源匱乏、子女眾多的年代,年幼的李志林被過繼給了他的大伯李石曾,一個來自書香門第、充滿文化底蘊的家庭。 李石曾,原名李煜瀛,是一位在民國時期頗具影響力的教育家和文物學家,更是故宮博物院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國民黨內的資深元老。他的背景深厚,學識淵博,為李志林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和學習機會。 而李石曾的家族背景更是令人矚目。他的父親李鴻藻,是同治帝的老師,晚清時期的清流領袖和主戰(zhàn)派重臣。咸豐二年(1852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督河南學政。同治元年(1862年),被提拔為侍講,深受西太后慈禧的信任,累遷內閣學士,署戶部左侍郎。同治四年(1865年),再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光緒二年(1876年),命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后歷任禮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調吏部尚書。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以病乞假,旋卒,享年七十八歲,清廷予謚文正,贈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 在李志林八歲那年,他的繪畫天賦如同初升的太陽般耀眼,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一次偶然的機會,李石曾的好友、著名畫家愛新覺羅·溥儒來訪,他慧眼識珠,對李志林的繪畫天賦贊不絕口。在李石曾的積極撮合下,李志林有幸拜入愛新覺羅·溥儒門下,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山水畫和花鳥畫,為他日后的藝術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無論是個人的成長經歷還是家族的輝煌歷史,都只是李志林藝術道路上的背景和鋪墊。真正讓他在藝術領域嶄露頭角的,還是他那顆對繪畫充滿熱愛和執(zhí)著追求的心。在愛新覺羅·溥儒的悉心教導下,李志林不斷磨礪自己的技藝,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充滿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感悟,讓人在欣賞中感受到一種寧靜和美好。 李志林的藝術風格深受傳統(tǒng)的影響,同時又不拘泥于傳統(tǒng)。他的山水畫作品,既有古人的筆墨韻味,又融入他對自然的獨特感悟。他善于運用墨色的濃淡干濕,營造出一種山水之間的意境之美。而他的花鳥畫,則更加注重細節(jié)和色彩的運用,將花鳥的靈動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李志林始終保持著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他常常深入山林,觀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從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他的作品不僅展現(xiàn)了自然的美麗,更傳遞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李志林的藝術成就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上,更體現(xiàn)在他對藝術事業(yè)的貢獻上。他用自己的畫筆和行動,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今,他的作品已經成為了廣大收藏家和愛好者所珍視的瑰寶,而他的人生經歷和藝術成就,也成為了后人學習和傳承的寶貴財富。 作品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