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國畫陶瓷雙棲藝術家、當代著名文化名人、美術家、教育家、美術理論家,原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教授、原廣東省陶瓷職業(yè)技術學校教授黃美堯老師,于2024年10月1日上午10時38分因病在潮州逝世,享年91歲,我們懷著極其沉痛的心情哀悼黃美堯老師!
黃美堯老師以畢生的心力從事藝術創(chuàng)新、理論完善、教育教學、人才培養(yǎng),以大量的精湛作品傳播于世,產生深遠影響。他的離世是中國美術界的巨大損失,我們感到無比悲痛,謹以此向敬愛的黃美堯老師致以最深切的哀悼!由衷緬懷黃美堯老師為中國美術事業(yè)與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做出的杰出貢獻和崇高風范,寄托我們深切的哀思!
黃美堯 80年為中國藝術的未來探路 實現中國藝術的當代化
黃美堯是一位藝術家,一位純粹無庸俗味的藝術家,一位有真正文化風骨的藝術家,更是一位具有士大夫氣節(jié)的文化人,一位探索文明之源的思想者。他一生為藝術而創(chuàng)新、超越:在美術史上創(chuàng)新,以實現開天辟地,自成一派,在作品上超越,以超越先師,超越歷史,當無人可超時,再超越自己,當自己無處可超時,就重新歸零,從頭再來。
一、少顯不凡 深耕傳統 (1934年-1955年)
1934年,黃美堯出生于四川江油,他6歲入私塾,學國學、讀易經、練書法、畫國畫,如饑似渴、盡情發(fā)揮;13歲時遍訪當地國畫名師,苦練傳統筆墨、傳統形意、傳統思想,一一深究、面面俱到。
1949年解放前夕,黃美堯應召入土地改革工作組,走遍名山大川,在無數寫生中力求“搜盡奇峰打草稿”,奠定堅實的傳統繪畫基礎,實現山水畫形神兼?zhèn)涞膭?chuàng)作標準,開啟傳奇的藝術之路。
四川江油山水面貌
少時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在畫面中表現出家鄉(xiāng)獨特的山水地貌,但遍覽兩千年的山水畫發(fā)展史,并沒有一種技法和形式是符合他心中所想的,僅做到古人山水畫的形神兼?zhèn),似乎遠遠不夠。
二、名師引路 中西求索 (1955年-1959年)
1955年,黃美堯考入四川美院(原西南美術?茖W校),彼時這里大師云集、理念豐富,完整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量和完善的藝術理論體系,使黃美堯得以對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等各藝術門類深入學習。
50年代的四川美院
受教于李有行、沈福文、梁啟煌、馮建吳(大畫家石魯之兄)、肖建初(張大千女婿、畫家)及著名理論家王朝聞等,黃美堯學貫中西。此時,中國的散點透視和西方的焦點透視、中國的三遠法與西方的明暗表現、中國的點線皴與西方的三維構成、中國的傳統色彩體系與西方色彩體系、中國的留白構圖與西方滿紙構圖等,無一不成為他創(chuàng)新的方向,從而走入了一條中西結合表現大山大水的執(zhí)著之路。
大學時期的黃美堯
西方筆觸光影明暗與中國筆墨濃淡虛實并行的筆法創(chuàng)新,西方復色、陽光色、環(huán)境色體系與中國水墨、青綠、淺絳色體系結合的個性表現,西方近中景創(chuàng)作與中國山水畫開闊長卷中遠景互鑒的視覺體驗,西方滿紙構圖與中國傳統留白組合的位置經營,西方焦點透視與中國散點透視融合的立體構成,均在此時形成基本的創(chuàng)新面貌。
三、風格形成 瓷畫共進 (1959年-1988年)
在景德鎮(zhèn)教書的30年,是黃美堯在陶瓷、國畫兩個領域學習、創(chuàng)新的時間,也是自己風格逐步形成的時間。
·求道陶瓷 國畫自成一體
1959年,黃美堯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開始了陶瓷藝術的教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這無意中為他國畫的創(chuàng)新開辟了一條新路。
60年代的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
在陶瓷窯變中,黃美堯發(fā)現陶瓷單一的色釉可以在火中變化出不可控的、無盡的色彩與肌理質感,他在想,這種效果能否在國畫中實現?于是開始在水、墨、彩的自由融合上對國畫進行創(chuàng)新試驗。黃美堯知道傳統的皴法無法表現家鄉(xiāng)山水石頭的光滑質感、更無法表現出億萬年的自然流痕,因而潑墨潑彩成為了他的創(chuàng)作方向。
但怎樣潑才能實現家鄉(xiāng)山水的面貌?中國傳統的潑墨技法,更多的是表現平面的造型和色感,還無法達到表現千變萬化的質感和肌理的程度,也就是說,傳統的潑墨只能表現初級的質感,并不能把山石材質和山石微妙變化的細節(jié)表現出來,更無法表現肌理,無法透過肌理體現山石億萬年時代的流痕,以及不同山石的質感區(qū)別。
橫煙山遠暮江深 92.5x52.5cm 4.37平尺 國畫 1981年
到80年代初,歷經無數試驗的他,研究出了幾十種表現山石肌理質感的潑墨技法,真正意義上向家鄉(xiāng)山石的原貌靠近,也在中國美術史上首先表現出了四川山石的肌理質感,創(chuàng)立“質潑法”。
在質潑的過程中,他偶然發(fā)現,潑不只可以表現出山石質感,水、墨、彩在流動過程中還可以造型、構圖,直接解決了山水畫千年來構圖重復的難題。黃美堯以“不畫山水”的自然方法畫自然,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串潑法”,一舉突破了傳統潑墨的局限,開創(chuàng)出“墜墨成山水”的神來之筆、之意。
山川靈氣 99×52cm 4.63平尺 國畫 1982年
·破舊立新 開陶瓷發(fā)展新局
1959年,一進景德鎮(zhèn)的黃美堯就在研究國畫創(chuàng)新的同時,同步開始研究陶瓷的創(chuàng)新,國畫主要解決的是繪畫方法的問題,但陶瓷要解決的問題更多。
當時景德鎮(zhèn)的陶瓷還是以工藝美術創(chuàng)作為主,絕大部分人依舊在模仿和延續(xù)清代官窯制式進行創(chuàng)作,整個藝術瓷的氛圍及理論體系也沒有建立起來。黃美堯以純藝術家的身份來到景德鎮(zhèn),自然不甘于重復古人的陶瓷創(chuàng)作,他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創(chuàng)作藝術瓷。
黃美堯80年代瓷盤繪畫作品
在邊教學邊創(chuàng)作期間,他首先獨創(chuàng)設計了許多新的器型與造型,隨后,他對所有的設計方向進行了取舍,將瓷板和瓷瓶作為創(chuàng)作重點,其它領域的造型則僅作為教學用。在刻、雕、塑、堆、填、鑲、嵌、畫等不同的陶瓷裝飾門類中,他則選擇了陶瓷繪畫,與他的國畫創(chuàng)作相同步,相互補缺。
得益于成熟的國畫創(chuàng)作能力和寫生打下的堅實基礎,黃美堯能夠直接在瓶身上原創(chuàng)構圖,將傳統裝飾圖案的通景畫法與陶瓷山水繪畫進行結合,形成了陶瓷繪畫的新構圖形式——“通景原創(chuàng)畫法”,突破由珠山八友開創(chuàng)的傳統陶瓷山水繪畫的“半邊畫法”。
黃美堯80年代瓷盤繪畫作品
70年代末,他進入到以山水、花鳥為主,其它繪畫方向放棄的狀態(tài)中,如何在陶瓷繪畫的寫意技法中做到更有意境、更自由,成為他此時思考的問題,他知道,只有在陶瓷上也做到國畫的寫意渲染感和油畫的肌理筆觸感,才算是走到藝術瓷的境界。
1983年,黃美堯應邀創(chuàng)作葛洲壩紀念館的主墻繪畫,在為時八個月的駐留時間里,他進行了無數的陶瓷繪畫技法嘗試,最終在材料和技法上找到平衡,利用材料的特性實現了墨彩在陶瓷上的附著和流動,創(chuàng)造性的以擦拭之法,在陶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潑彩”的表現。找到了國畫寫意渲染感的表現方法后,黃美堯又用堆、刮的處理方法,在陶瓷上實現了油畫肌理筆觸感的“刮彩”技法。
山水瓷盤 口徑35.5cm 底徑22cm 高4.5cm 100“件”大小 1989年
潑彩與刮彩技法的創(chuàng)新,使黃美堯完成了陶瓷繪畫從工藝范疇提升至純藝術范疇的歷史突破,同時也形成了獨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開啟陶瓷繪畫的全新時代。
四、遠離名利 蟄伏藝術 (1988年-2002年)
國畫、陶瓷繪畫的風格形成了,黃美堯也算是在藝術界有了一席之地,但此時的景德鎮(zhèn)卻迎來了商業(yè)化、市場化的興起,本可以停止創(chuàng)新、以大師身份賣畫的他,卻選擇了繼續(xù)前行。
如今的廣東省陶瓷職業(yè)技術學校(隸屬韓山師范學校)
1988年,黃美堯毅然離開景德鎮(zhèn)前往潮州廣東省陶瓷職業(yè)技術學校任教,當時的潮州與香港、日本往來很多,西方的藝術更加發(fā)達、現代表現手法更多,這為黃美堯進一步的藝術創(chuàng)新提供了可能。
五、震撼歸來 創(chuàng)新驚世 (2003年-2018年)
1998年,黃美堯從廣東省陶瓷職業(yè)技術學校退休,2003年返回景德鎮(zhèn),此時景德鎮(zhèn)的市場發(fā)展如火如荼,離開景德鎮(zhèn)十余年的黃美堯,沒有想著如何融入景德鎮(zhèn)的市場,而是利用景德鎮(zhèn)更多的藝術資源進行創(chuàng)作。從2003年開始,他夏秋半年在景德鎮(zhèn)創(chuàng)作陶瓷,冬春半年回到廣東繼續(xù)自己的國畫創(chuàng)作,從未停下創(chuàng)新的腳步。
2008年中國美術館“山水情·黃美堯作品展”
2008年,“山水情·黃美堯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的一瞬間,黃美堯60年國畫生涯、50年陶瓷生涯的巔峰成就,震驚世人,作為歷史上少數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國畫、陶瓷雙藝術領域作品個展的藝術家之一,無論是自然潑墨繪就的大氣磅礴、渾然天成的國畫,還是通景原創(chuàng)畫法的揮灑自如、移步易景的陶瓷繪畫,都已達到望塵莫及、無人能敵的高度。
此時的黃美堯,已經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繪畫藝術時代,成為一個時代的宗師。
天山白積雪為樹 77×80cm 5.54平尺 國畫 2006年
千峰青不斷 口徑16cm 肚徑22cm 底徑13cm 高44cm150“件”大小 青花釉里紅瓷瓶 2004年
·建立獨特國畫藝術體系 開創(chuàng)國畫新時代
在完成了國畫上的質潑法、串潑法后,黃美堯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創(chuàng)新。他希望有一種立體的潑法,既能實現山石質感,還要實現山水的層次與立體感,最終他創(chuàng)立了“立潑法”,做到了立體構成與潑法相結合,每一處山水都更立體、厚重、堅實。
巴山春雨 188×122cm 20.64平尺 國畫 2003年
在表現立潑法時,他又把西方的色彩體系與潑墨相結合,從而開創(chuàng)出“色潑法”,形成了自己此時的色彩應用體系。
自然的潑法潑出了自然的質感、層次和意境,但中國山水畫終究是人為的、人文的。黃美堯采用潑墨后再人為用筆描繪人文部分,以做到自然部分最大可能的符合天地之規(guī)律,人為部分最大可能的是人文的表達,兩者結合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傳承并創(chuàng)新的“潑寫法”。
山河頌 700×300cm 189平尺 國畫 2007年
這一由質潑法、串潑法、立潑法、色潑法、潑寫法構建起的“自然潑墨技法體系”,終極目標就是求山水之真,求山水之骨相、本相、真相。黃美堯以“自然潑墨”的開創(chuàng),建立起他成熟的“大墨大彩綜合理論體系”,從而傲立于中國美術史,開創(chuàng)中國畫的新時代。
山中甲子無紀年 178×96cm 15.38平尺 國畫 2017年
·開創(chuàng)陶瓷繪畫獨立藝術門類 實現陶瓷開宗立派
通過“通景原創(chuàng)畫法”的創(chuàng)新和“潑彩”、“刮彩”技法的開創(chuàng),黃美堯在陶瓷藝術領域已然是大師級的存在,但黃美堯并沒有滿足自己的現狀,而是選擇了繼續(xù)超越自己。
這一時期,黃美堯將創(chuàng)作重心放在了國畫陶瓷上,并憑借國畫中通過技法對思想與修為的表現,在陶瓷上實現了意境的表達,使陶瓷繪畫在純藝術范疇的地位更加明確。
有緣常看山 口徑15.5cm 肚徑20cm 底徑13cm 高45.5cm150“件”大小 青花釉里紅瓷瓶 2004年
國畫陶瓷的潑,更多的是對墨的把玩,而傳統的筆、寫功夫,黃美堯也沒有放棄。在國畫陶瓷的山體構成中,黃美堯會根據山體結構進行多種技法的融合,有時是中國傳統的點線皴、有時是西方的立體構成法、有時是創(chuàng)新的潑擦法,傳統筆墨與創(chuàng)新潑法的融合在作品中自由出現、別開生面。
然而,即使已經名聲遠揚,黃美堯依然在反思,自己幾十年創(chuàng)新陶瓷繪畫的目的是什么?陶瓷不只是材料,更是藝術本身,它應該有自己的藝術特點,有與國畫、油畫等截然不同的地方。
朝陽澄清境 口徑10cm 肚徑34cm 底徑18cm 高48cm200“件”大小 新粉彩瓷瓶 2011年
2011年前后,他從國畫的“潑寫法”中找到了借鑒,并運用到了陶瓷繪畫中。陶瓷的潑寫,不只是自然與人文的潑寫,還是創(chuàng)新技法與傳統技法的潑寫。創(chuàng)新部分、大面積部分、遠景部分用潑,是自然的方法表現自然,人文部分、近景部分采用傳統的寫、堆、填、描、畫等工藝,實現傳統技法表現人文,從而做到傳統與創(chuàng)新相融合、自然與人文相結合,開創(chuàng)陶瓷繪畫的“潑寫彩”技法體系。
在潑寫彩技法的基礎上,如何讓作品更接近山水的“真”,是黃美堯再次下力處。他依山體結構、肌理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潑法、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變化,從而讓你感受到每一次潑、每一塊色都是生長出來的,而不是人為畫出來的,這就是道法自然,是天地之自然規(guī)律。
山高云自奇 45×80cm200“件”大小 新粉彩瓷板畫 2012年
為了更好地表現出山水之真相,黃美堯在材料與工藝上再一次創(chuàng)新。他把新彩、粉彩與白釉進一步巧妙結合,調制出自己獨有的“黃氏新粉彩”,既有粉彩的厚重感、立體感,又有釉下彩的光滑手感,從而形成了獨到的工藝體系。
黃美堯以獨特的技法、意境和工藝,構建起自己獨特的陶瓷繪畫藝術體系,在陶瓷史上真正做到了開宗立派,而陶瓷繪畫這一與國畫、油畫等同一藝術高度的繪畫新表現形式的創(chuàng)立,則在繪畫史上真正做到了開宗立派。
浮云不知歸 口徑17cm 肚徑28cm 底徑14cm 高47cm200“件”大小 新粉彩瓷瓶 2013年
六、開創(chuàng)自由畫時代 實現中國藝術當代化 (2019年-2024年)
自2003年歸來后至2018年的15年間,黃美堯已然是一代宗師,陶瓷繪畫上開創(chuàng)一個新時代,國畫上其水準也已與張大千、黃賓虹等處于同一個高度,但他仍然沒有停止創(chuàng)新,晚年繼續(xù)變法,開創(chuàng)全新的自由畫時代,實現中國藝術的當代化進程。
楚山風韻 95×59cm 5.04平尺 國畫 2019年
山水已達真相后,再走是什么?應該是魂。山水之魂就是山水之規(guī)律,是山水骨、肉、形以外的精氣神,是山水形成的根源。我們看到的山水,只是今天山水的形、意、神,億萬年前、山水誕生之前甚至沒誕生之前,山水也是存在的,只是它以抽象、能量、氣形存在于宇宙,只有把山魂、山氣、山能量畫出來,把抽象與具象的轉換、能量與物質的轉換畫出來,才是把山水的魂、山水的前世今生、山水之規(guī)律畫了出來。
黃美堯不再在技法上糾纏,而是自由揮灑、任意而為,此時他的山水是山水之魂、山水之道,是山水在有無之間轉換的過程,是化氣成山的規(guī)律、散山為魂的軌跡。
觀山愛山是修行 103×69cm 6.4平尺 國畫 2022年
為了更好的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2021年5月,黃美堯做出了“一切歸零,從頭開始”的驚人決定。山水是無意而成,山水畫也可以無意而成,無意才是天地變化之大道,山水畫無意而為才是終極大道,這就是黃美堯在自然潑墨技法的基礎上,再次發(fā)展出的自由潑法。
在色彩上,他去繁為簡,丟棄復雜的、西方的色彩體系,回歸中國人對天地理解的五行色中,形成符合時代審美要求的五行色彩體系。單色與單色、純色與純色,以純真的形態(tài)相互交織出一幅幅變化無窮的山水之境。
青山巖玉有本色 106×68cm 6.49平尺 國畫 2023年
為了更好的表現出人與山水、天地、宇宙之間的感應,黃美堯對風水在山水中的規(guī)律更加重視,他認為這才是山水之大道,人對自然的理解只能用道去歸納,歸納清楚了,山水也就理解了,他的山水畫也就成了。風水的最高境是天人合一,黃美堯山水畫的境界也是天人合一,山水風水局的目的是為人創(chuàng)造一個完美世界,黃美堯的山水畫做到了。
在國畫創(chuàng)作中對山水之魂、天地大道的領悟和表現,讓黃美堯的陶瓷繪畫也在2021年實現了與國畫的同步,從而在陶瓷藝術領域更達無人能及的高度。
青峰朱煙濃 口徑33.5cm 底徑32cm 高75cm500“件”大小 青花釉里紅瓷瓶 2021年
他明白陶瓷是自然的、山水是自然的、潑彩是自然表現自然,三者結合就是道法自然。而這個自然的規(guī)律中間有一個道,即山水有山水之道、陶瓷有陶瓷之道、繪畫有繪畫之道,道與道之間相同的原理就是“變”,而“變”又是符合法度與規(guī)律的,能把陶瓷材料之道、陶瓷繪畫之道、山水自然之道融于一體,就是黃美堯大山大水的陶瓷藝術之道。
為了更準確的表現山水之道,黃美堯的陶瓷繪畫也改用中國傳統的五行色彩體系,將中國傳統風水與中國傳統五行色進行融合,以最簡單的五行色來表現最復雜的山水變化,在簡單中表現豐富,在豐富后歸于簡單,真正做到了畫山水之神、之魂,在山水中彰顯中國山水之韻味與意境。
山有四時云 200×100cm特大件 新粉彩瓷板畫 2021年
然而,不管是山水的萬變?yōu)椴蛔,還是自然宇宙萬物的必然契合、人類文明的源遠流長,均是大道終極規(guī)律下最終結果的體現,也就是生生不息。黃美堯通過對文明的溯源、領悟大道的起源,將中國藝術的發(fā)展帶向了新時代。
雖然對大道規(guī)律的領悟是黃美堯晚年時期的思想成就,但回看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歷程,我們卻可以感受到他早就在有意無意間為如今的成就埋下伏筆。他以當代學科文化體系為基礎,對山水畫的各元素進行拆解、創(chuàng)新、重組,將山水與科學、人文、自然相結合,在傳承并創(chuàng)新中,在時代的創(chuàng)新需求下,探索著中國藝術的未來出路,踐行著中國藝術當代化的使命,繼文人畫后,開創(chuàng)嶄新的自由畫時代。
山神有道色更深 126×60cm 6.8平尺 國畫 2023年
如果總結黃美堯的藝術一生,他先后經歷了臨山水(臨摹階段)、畫山水(中西結合探索)、寫山水(傳承中創(chuàng)新),那么他晚年在中國藝術當代化的自由畫時代,則進入到了長山水的創(chuàng)作階段。這一時期的作品,不同山水元素的組合、不同時間空間的組合、不同結構角度的組合、不同視覺維度的組合等,均源于他對造物規(guī)律的運用和對山水起源的通曉,脫離對自然山水的臨摹、寫生、膜拜,而完全與大道要求所契合,實現靈性山水的重塑,玄學境界應運而生。
艷陽天 兆金山 92×56cm 4.64平尺 國畫 2023年
此時的作品里,我們能夠解讀到黃美堯在長與畫之間實現了自然人文的契合、在似與不似間實現了中國山水的意象、在形與神之間實現了中國藝術的精神、在色與質之間實現了全新的色彩表現、在雅與俗之間實現了山水的人文情懷、在法與無法間實現了自由時代的開創(chuàng)、在寫與畫之間實現了書畫同源的傳承、在墨與色之間實現了五行色的哲學觀,綜合呈現出他造化山水的全新山水畫高度,這是他超越臨山水、畫山水、寫山水的創(chuàng)作境界。
不老山 隱仙賢 126×68cm 7.71平尺 國畫 2023年
雖然我們也會發(fā)現某些特征并不算是他這一時期的獨創(chuàng),但當它們同時呈現在黃美堯的作品中時、當它們同時被歸于黃美堯規(guī)律大道的探索成果之下時、當它們經歷黃美堯90年的藝術淬煉后,所帶來的結果,已然開辟一座中國山水畫的成就高峰。
山水落于畫面上時的道法自然和千變萬化,塑造出藝術格局下山水本身的生生不息,而當作品呈現于觀者面前時,黃美堯以百年人生定格的億萬年魂氣游變的山水瞬間,則為人類留下了一筆珍貴的視覺財富,作品的內涵和觀者的解讀之間亦形成一種充滿生命力的生生不息的關系。當我們從藝術發(fā)展史的角度,悉數黃美堯的創(chuàng)新貢獻時,46億年的地球生命軌跡與幾千年來的中國文明發(fā)展周期,在此刻形成了遵循同一規(guī)律、締造人類文明的良性互動,在發(fā)展的維度上,與黃美堯的藝術貢獻,共同寫下了源遠流長的厚重一筆。
沉痛悼念黃美堯老師!黃美堯老師千古!
|